U20亚洲杯:亚洲足球留洋潮背后的冷思考
U20亚洲杯即将开赛,《足球报》指出亚洲各国U20年龄段球员留洋趋势愈发显著。这看似是亚洲足球积极发展的信号,然而背后却有诸多值得批判反思之处。

中国国青队23人阵容中有在欧洲联赛效力的球员,足协说服西班牙马贝拉俱乐部提前放人让杜月徵入围,这体现出国青对旅欧球员重视。但这背后是否反映出国内青训的无力呢?过度依赖旅欧球员,是否意味着我们本土青训体系无法为U20年龄段提供足够优秀的球员?

从整体来看,本届U20亚洲杯留洋球员总数较上届大幅增加。可这种增加是否真的能全面提升亚洲足球水平?像卡塔尔13名旅欧球员集中在西班牙低级别联赛,这是其足协多年青训立足西班牙的成果。但这样集中于某一地域的低级别联赛,球员成长的局限性会不会被忽视?是否存在为了留洋而留洋,忽略了球员真正需要的高水平对抗和多元化成长环境的情况?
再看叙利亚,留洋球员多达10人且多为归化球员。依靠归化球员来提升球队实力,这是否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?亚洲二流球队如印尼也加入归化青年球员之列,这是否会让亚洲足球的竞争逐渐失去本土人才培养的根基?当各队都热衷于从欧洲归化,本土年轻球员的发展空间势必被压缩。
日本、韩国等传统强队的旅欧球员未能全部参赛,是因为俱乐部不放人。这反映出俱乐部利益与国家队利益的冲突。亚洲足球在推动留洋潮时,是否考虑过如何协调这种矛盾?如果不能有效解决,留洋潮可能会面临重重阻碍,无法持续健康发展。
亚洲足球的留洋大潮席卷到U20年龄组,从本土送往欧洲或者归化欧洲本土青年球员,看似让亚洲足球未来竞争更激烈。但如果只是表面的数字繁荣,缺乏对本土青训的重视、对球员真正成长环境的考量以及对各方利益的协调,这股留洋潮可能会成为泡沫,亚洲足球的未来发展也可能会迷失方向。